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心动态 > 党俊武:重阳六论老龄社会国情教育

党俊武:重阳六论老龄社会国情教育

创建时间:2021-04-25 15:16

转自《老龄科学研究》2018年第10期

 

编者按:

    面向全党全社会广泛深入开展老龄社会国情教育,是落实习总书记“积极看待老龄社会”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今后我国一项重大、长期而艰巨的国民通识教育任务。今又重阳,这是一个长寿时代人人都应当深度主动参与的重要节日。本刊推出此文,旨在以此节日为契机,人人都要反省自己的敬老行为,准备自己未来的老年期生活,同时更要仰之弥高,走出“老人”圈,考量我们已经身处其间的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此外,也为今后开展老龄社会国情教育提供一个参照框架。

 

 

    迈入老龄社会是21世纪全球性的重大世情,也是中国今后发展长期面临的重大国情;既是人类社会迈入更高阶段的重要征象,也蕴含着更高位阶的人类发展希望。但是,自从人口老龄化现象出现后的一个半多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围绕人口老龄化在挑战与机遇、悲观与乐观等二元思维框架下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从权威机构的研究报告到各国政府部门的应对举措,从全球各类传媒到老龄化国家的街谈巷议,人们对人口老龄化的认知态度大多充满负向悲观情绪,于今为烈。如果不转变观念,放任这种负面社会情绪在全球蔓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人类深刻反省自身的前途命运问题,但总体上会消弭人类的精神动力和发展希望。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的思想意识在二元思维框架下被框死在人口老龄化现象上,而没有仰之弥高,提升思维层次,从社会发展形态的哲学视野审视自身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如何看待未来老龄社会条件下的人类发展问题,就必须从认识人口老龄化入手,升级思维逻辑版本,从老龄社会这一新的社会形态提升认知层次,树立人类发展的新引领和新希望。这是应对人类社会进入长寿时代新阶段的中国态度、中国智慧和中国思路,既是面向全党全社会开展老龄社会国情教育的主基调,更是摈弃狭隘思维逻辑、祛除负面悲观情绪、建设充满希望的理想老龄社会所必须取得的基本社会通识。

    一、科学理解老龄社会国情教育的重大意义

    人口老龄化只不过是人类从年轻社会迈入老龄社会新的高级阶段的标志之一,这里的核心关键词不是人口老龄化而是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仅仅是社会主体结构的变动,而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是老龄社会的人口年龄结构与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年轻社会的基本构架之间的矛盾。本质上看,这个矛盾是人类从年轻社会迈向老龄社会的重大社会转型问题,而不仅仅是人口转型问题。因此,了解人口老龄化国情只不过是老龄社会的冰山一角,真正需要全体国民理解的是人类从年轻社会迈向老龄社会的重大社会转型的系统性大趋势及其主要问题。从世界范围看,老龄社会主要有两种模型:一种是发达国家老龄社会的发展模型,他们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行进,与现代化相生相伴,社会转型阵痛相对较轻;另一种就是中国式老龄社会发展模型,我们的老龄社会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超前于现代化,社会转型阵痛显著,这是我们的问题所在。但是,无论哪种发展模型,整个人类尚处于老龄社会的早期初级阶段,目前发达国家的老龄社会同样问题堆积如山,我们中国已经迈入的老龄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当然更为严峻。这说明,相对于不可逆转的未来人类社会形态来说,目前地球上已经出现的老龄社会还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未来更高位阶的理想老龄社会是什么,人类才刚刚开始探索。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是先行者,但也不过才“高中毕业”,我们则刚刚处在“小学阶段”。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从人口老龄化现象入手,从更高层次开展老龄社会国情教育的内容主要就是:如何转变年轻社会的惯性思维,破除挑战机遇、悲观乐观等简单狭隘的二元思维框架,全面认识重大社会转型面临的系统性问题,树立老龄社会新思维,掌握社会转型中的重大发展规律和中国老龄社会的特殊规律,积极行动,在积极顺应社会转型的同时,努力构建理想老龄社会。面向未来,开展老龄社会国情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提高老龄社会重大社会转型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认识,针对老龄社会重大转型带来的系统性问题,厘清思路,做好战略和制度安排,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强化全民的个体责任和公共责任,积极作为,为全体国民实现老龄社会条件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老龄社会这一重大社会转型虽然涉及全体老年人和全体国民的老年期,但更重要的是涉及每一个人的全生命周期,需要全体国民的终生努力。这说明,老龄社会国情教育要面向老年人开展,但更重要的是要面向全体国民全生命周期不间断地开展。因为,不管未来世界如何风云变幻,老龄社会这一新的社会形态既是未来所有人终生沉浮枯荣、不可逆转的共同社会背景,也是未来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还是未来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昌盛和社会进步的新方向。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成功应对老龄社会,不仅关系国计民生、民族兴衰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且攸关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康,是老龄社会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开展老龄社会国情教育意义重大,需要全方位、持续性、系统性开展。

    二、正确把握老龄社会新形态

    现在人们大多局限于人口老龄化的层面而看不到老龄社会的本质。简言之,老龄社会是一场跨越年轻社会的革命。第一,在人口领域,从年轻人口多老年人口少转变到年轻人口减少、老年人口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是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体结构的革命。第二,在经济领域,社会主体结构的改变,不仅改变经济组织方式,而且改变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体系。之所以有人认为老龄社会条件下经济会下行发展,不过是由于其经济思维还处在年轻社会。第三,在社会领域,社会主体结构三分天下不仅改变了利益格局,而且倒逼社会治理的深层次变革。欧洲社会的动荡不安与老龄问题大有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根子上的。第四,在文化领域,人类现有文化都是年轻社会的产物,适应老龄社会乃至超老龄社会的文化体系基本还没有建立起来。第五,在国际战略格局方面,发达国家针对老龄问题已经在积极想办法,其中包括通过新兴市场来分散他们的老龄化压力。这中间的金融安全、新贸易战略问题、养老资源的全球化竞争战略问题、全球视野下的产业结构格局重塑问题等,都需要高度关注。现在各国都在重构本国的产业结构,我们怎么办?这些都是重大的国际战略问题。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年,关于全球迈入老龄社会格局下的国际战略问题实际上也是人类共同命运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这更是未来人类社会最具革命性的重大议题之一。一句话,迈入老龄社会,机遇与挑战、乐观与悲观等这些二元思维方式已然过时。因为,不管我们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和思维方式,老龄社会的到来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一个正在生成的新的客观的社会形态和趋势。未来,人类将在解决从年轻社会迈向老龄社会重大社会转型阵痛问题的同时,按照新的社会理想塑造其所期望的老龄社会,从而越过阵痛期和老龄社会的早期初级阶段,不断向更高位阶的老龄社会迈进。因此,我们要摆脱二元思维,站在习总书记所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来把握老龄社会,与时俱进,建设理想老龄社会。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后开展老龄社会国情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应有起点。

    三、全面澄清认识误区

    自从人口学家率先发现人口老龄化现象以来,相关研究主要局限于人口学理论视野。随着历史的演进,透过人口老龄化现象,人们顺着人口变动特别是社会主体结构变动背后的真相,看到的是人类社会形态的深刻转型。相应地,观察这一真相的视角就需要超越人口学并向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转变。本质上来说,对任何新的社会形态的研究往往需要动员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来共同完成,这也是未来研究老龄社会的新方向。但是,实践永远走在观念的前面,在老龄社会开始深度演进的同时,人们的观念却相对滞后,以至于迫于大众接受水平的限制,我们常常用“应对人口老龄化”来代替“应对老龄社会”,至于“建设理想老龄社会”则成为过于超前的观念。其实,这才是解决一切应对实践的引领性问题。但是,当我们这样做的同时,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认识误区,例如:老龄社会的问题就是老年人越来越多的问题;老年人的问题就是没钱、多病、失能、怕孤单的问题,也就是养老、健康、医疗以及长期照护、精神孤独的问题;养老问题的难点在于养老服务;养老的问题从金融上主要是社会保障三支柱的问题,也就是养老金融的问题;等等。这些认识误区反映到战略层面,就是仅仅针对老年群体做所谓“顶层设计”,反映到工作层面,就是把老龄工作等同于老年人工作,反映到产业发展层面,就是发展老年人产业(产业界把这一产业界定为“养老产业”,从事“养老产业”的人士自称是“搞养老的”。殊不知,他们其实才是需要老年人“养”的,而所谓“养老产业”其实是需要老年人才能养活的产业),反映到社会舆论特别是传媒话语上,就是仅仅围绕老年群体大作文章。一句话,这些认识误区都有其片面真理,但其共同的错误在于,把老龄社会的大观察视角仅仅聚焦于“老年人”这一规模日益庞大的群体,而失却了对老龄社会结构进行全方位观察的多维度、多层次和整体关照视角。在这些认识误区的基础上,人们自然生成对老龄社会的负面社会情绪,以致“谈老色变”。形成这些认识误区的原因,客观上是老龄社会发展迅猛,但主观上主要是我们的认识坐标和思维框架的问题。年轻社会就是年轻人口多而老年人口少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构架。现在,老龄社会扑面而来,社会主体结构正在发生重大逆转,未来老年人口多年轻人口少的格局已成定局,用年轻社会的观念来观察和看待老龄社会,必然是问题丛生,同时巨大而深重的负面情绪也会油然而生。简言之,在老龄社会的全部问题上,我们最大的认识误区在于,我们在年轻社会所形成的观念滞后于老龄社会的客观转变。这是当今中国乃至全球认识人类老龄社会新形态、新阶段发生认识误区和生发负面社会情绪的总根子。如果转变观念,从老龄社会的新思维重新看待老龄社会,树立老龄社会新的理想目标,一切认识误区问题便迎刃而解。至于如何应对当前早期初级阶段老龄社会的问题,建设更高阶段的理想老龄社会,这些问题都是下一位阶的问题。

    四、坚定树立老龄社会新理想

    老龄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也是人类迈入长寿时代的全面显现,一个更高位阶的伟大前景等待人类的伟大创造和伟大实践。从年轻社会迈向老龄社会的社会转型不会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付出巨大阵痛代价而又充满憧憬的过程。我们不能仅仅聚焦于“老年人”,埋头解决所谓“老年人的各种问题”,而是要仰之弥高,立足于老龄社会当前的早期初级阶段,从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树立更高位阶的人类社会理想,引领人类顺利度过从年轻社会迈向老龄社会的重大社会转型期,从初级老龄社会阶段向高级阶段老龄社会迈进。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不能简单而错误地仅仅埋头于解决“老年人问题”,而是要学习借鉴日本等先行发达国家应对老龄社会(日本历来讲求“应对老龄社会”而不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聚焦打造新的活力社会,其起点和站位较高,也较富于长远眼光)的先进经验,把握方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从未来“两个十五年”谋划中国特色老龄社会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老龄社会条件下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科学认识老龄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逻辑一致性。中国处于老龄社会已不可逆转,中国在老龄社会条件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不可动摇。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时候,中国也将同时进入更高层次的长寿时代,全体国民将更加长寿。我们不能设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时候,我们的寿命却缩短了。因此,老龄社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逻辑上是高度一致的。这既是人类亘古以来渴望长寿的梦想,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当然,需要高度关注的是,年轻人口不能太少而要数量适宜,因为过度老龄化是未来老龄社会的最大风险。二是要科学理解和把握老龄社会的一般规律和中国老龄社会的特殊规律。老龄社会是现代化作为根本推动者的人类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在现代化推动的现代文明模式下,只要人们不愿意多生孩子,同时人们更愿意健康长寿,以人口老龄化为标志,以现代家庭、婚姻、生育行为、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为特征的老龄社会将不可逆转,这就是老龄社会的一般规律。中国的特殊性在于其老龄社会超前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而提前到来。因此,解决中国的相关问题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具体对待,并树立规律思维,找到中国式应对老龄社会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的路子。三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全体人民共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助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从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必然会带来诸多问题,应对不当甚至会酿成重大社会风险。但是,老龄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只要人人做好充分准备,再大的风险也可以化整为零。这就需要全体人民按照习总书记关于“全民行动”的要求,从现在做起,从人人做起,共同应对,付出不懈努力。如此我们不仅能够战胜老龄社会初级阶段或者转型阶段的挑战,而且能够建设一个人人期待的理想老龄社会,实现全体人民拥有幸福安康尊严有意义的老年期生活的中国梦也必然是胜券在握。四是要扬弃年轻社会的观念。老龄社会是中国今后长期面临的新国情,我们考虑问题和办事情,都要从老龄社会这一国情出发作出长远战略考量。但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最大的挑战是年轻社会已经固化的系统性观念,这些观念需要全面扬弃,从理想老龄社会的角度建构新的观念及其话语体系。五是要坚定必胜信念。中国应对老龄社会面临许多不利因素,但也拥有不可多得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老龄社会不是挑战与机遇的问题,而是人类迈向高级阶段的跃升问题。只要树立信心,把握规律,全民行动,不仅可以解决自身问题,而且还能为人类建设理想老龄社会提供中国范本、中国道路。

    五、着力加强顶层设计

    着眼未来,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顶层设计”的要求,全面应对老龄社会,这是今后老龄工作的总任务。一是要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上重新认识应对老龄社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从外部来看,老龄社会正在席卷全球,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能否平稳度过年轻社会转向老龄社会的重大社会转型阵痛期,这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大考验;从内部来看,老龄社会快速推进,能否在未来“新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同步实现建成理想老龄社会,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全面检验。全党全社会必须坚定信念,转变观念,提高应对老龄社会重要性的认识,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全面行动。二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整体布局上重新认识应对老龄社会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应对老龄社会不仅仅是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也不仅仅是为全体人民老年期服务的工作,而是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整体布局、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工作。我们必须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高度,科学分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老龄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深刻把握未来“新两步走”战略实施过程中老龄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点上可能产生的重大问题,按照十九大的总体要求,作出新的安排,确保老龄工作全方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三是要从“四个战略布局”上重新认识老龄工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四个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我们树立老龄工作新观念、创新老龄工作方式和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的重要理论基点和思想源泉。我们要深刻把握未来“新两步走”战略实施过程中人口快速老龄化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带来的新课题,抓住重点特别是相关突破口,创新老龄工作观念和方式,开创老龄工作新境界,确保在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同时,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宏伟蓝图落地生根。四是要从中长期视野对老龄社会牵动国家人口、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区域和国际竞争等重点领域的协同发展作出战略安排。五是要坚持从出生准备到身后安排统筹考量,从人民全生命周期视角建立健全和改革完善适应老龄社会的制度安排,包括生育制度、0~3岁婴幼儿看护制度、幼儿教育养育制度、小学至就职前的教育养育制度、就业制度、退休前教育制度、退休制度以及老年期以涵盖生活、健康、医疗、照护等方面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综合制度和临终关怀制度等,健全完善覆盖人民全生命周期的社会服务体系。六是要根据老龄社会条件下新经济新动能要求,大力发展老龄经济,逐步培育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发以老龄科技为核心竞争力的老龄产业。七是要大力发展老龄新文化,扬弃年轻社会的旧文化,完善老龄社会条件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八是要在老龄金融、老龄科技、老龄服务人才、老龄教育等重点领域实施国家工程。九是要在强化个人和家庭赡养老年人的同时,还要重点引导全民树立自我养老意识,倡导大家在年轻时就做好健康、知识、技能、金融等方方面面的准备。九是要结合农村实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就应对老龄社会作出战略安排,确保现代化农村老龄社会保持活力。十是全民要树立建设理想老龄社会的信心,强化每一位社会成员在应对老龄社会上的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通过以上顶层设计,向全民开展深入宣传,建立共识,凝聚力量,形成共同行动的合力。这是老龄社会国情教育的落脚点。

    六、适时实施基本国策

    中国发展正处于经济深刻转轨、社会深刻转型和文化深刻变迁的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期,同时也处在全球从年轻社会迈向老龄社会的人类发展上阶期,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等信息化技术普及的背景下,面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比照坐标,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日趋复杂,其中的关键是人们的各种观念和看法愈益多元,歧见不断丛生,共识难以达成。意识比方法更重要。如何应对老龄社会,最重要的不是战略战术、制度安排、政策措施,而是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和衷共济,形成合力。因此,应对老龄社会的根本前提就是要适时实施应对老龄社会的基本国策,唯此方能达成共识,形成应对老龄社会的滚滚洪流。这也是真正全面持久开展老龄社会国情通识教育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未来成功应对老龄社会的前提和保证。目前,从理论上论证老龄社会的问题是国策性问题的任务已经完成,从实践上号召全民行动的动员令已经由总书记发出,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落实这一动员令。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业已证明:有些问题的受惠面是全体国民,解决这些问题也并不一定需要人人直接参与,甚至无须将其明确为基本国策,但它们属于国策性问题仍然是毋庸置疑的,例如国防问题;有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人人直接参与,其受惠面也是全体社会成员,应对老龄社会就属于这一类国策性问题。客观地说,像应对老龄社会这样一个需要人人直接深度参与和广泛长远受惠的国策性问题在现实中并不多见,其广泛性既超越妇女问题、儿童问题、青少年问题、成年人问题和残疾人问题,也超越贫困、失业等诸多社会问题。之所以如此,其原因在于,应对老龄社会从宏观上说着眼于国家发展全局,从微观上说着眼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全生命周期,而且其着力点是从人生末端即老年收官期倒过来安排生命全程。因此,它的覆盖面是最广泛的,其所囊括的生命周期全程也表明它的影响是最长远的。现在,全体人民都有老年期幸福生活的新期待,说明人民的意愿是最广泛的,而总书记也提出“全民行动”的总动员令,如何把顺应人民意愿和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总动员令结合起来,除了把应对老龄社会上升为基本国策,迄今为止再没有其他更好的途经了,这是中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全体人民的唯一选择,也是成功应对老龄社会的必选顶层战略设计,现在是时候了。

    今又重阳。过去,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敬老节日,在这一天,拥有深厚传统孝道文化的中国众多年轻人都要为数量不多的老年人做点什么,关键是还要检视一年来对待年长父母、祖父母乃至社会上的年长者的态度和做法。今天,农历九月初九已经成为中国法定的敬老节日。但是,今天的重阳敬老节已经和短寿时代年轻社会的敬老节况味殊异。今天,要孝敬老人的年轻人数量正在减少,其中还有不少“年轻”的老者,而接受他人孝敬的老年人不仅数量日益庞大,而且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同时寿命还在不断延长——这正是人类亘古以来梦寐以求的,当然也是今后每一个人的持续梦想。从少数人长寿到人民全面长寿,这是人类发展历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也是人类步入老龄社会的核心意义之一。目前,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不仅是法定敬老节日,同时,其所在月份也是全民敬老月,这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面向老龄社会的未来,农历九月初九的节日含义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全社会的年轻人都要为老年人做点实事,并检视自己一年来的敬老态度和行为;二是全社会想活到老年期以至长寿高年期的所有人都要为自己的老年期或高年期做点实事,并检视自己一年来对待自己未来老年期、高年期的准备行为;三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检视一年来应对老龄社会的意识和行为,从而强化人人应对老龄社会的社会责任。据此,我们建议,未来的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既是传统的重阳节和法定的敬老日,同时也是老龄社会国情教育日,而敬老月也要进一步成为老龄社会国情教育月。

    适时实施应对老龄社会基本国策不能延误,对此日本可以说是前车之鉴。日本应对老龄社会的起点从一开始就是比较高的,但问题是其全民性应对举措有些迟滞,以至于虽然日本应对老龄社会的观念较为先进但其问题仍然堆积如山。现在,全世界谈“老”言必称日本。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人口最为长寿,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其成堆的老龄问题令全世界担忧。的确,日本的国民长寿是全世界艳羡的,但日本目前的老龄社会还不是其国民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当然也不是全人类的范本,对中国来说最多也只是一个参考。人口体量较小的日本全民动员应对老龄社会举措迟滞的重大历史性教训告诉世界第一人口体量的中国,要想赢得未来建设更高位阶的理想老龄社会,就需要进行全民总动员。目前来说,这一道理对于我们已然明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通过大力开展老龄社会国情通识教育,让全社会从当下做起,从人人做起,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积极应对老龄社会,共同建设理想老龄社会。(作者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获首届中国老年学学术奖,研究方向为老龄社会、老龄科学、老龄战略、老龄产业等。)

 

【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主办单位: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28号

制作维护: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信息与技术研究所    邮编:100088    电子邮件:crca2021@163.com

京ICP备050685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