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核心抓手,银发经济正重塑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日,本刊记者就如何精准服务老年人需求、有力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对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高成运进行了专访。
银发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记 者:近年来,随着我国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一词走进大众视野。您如何理解银发经济的内涵?
高成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关乎国家发展全局和百姓福祉,与个人、家庭紧密相连。《意见》将银发经济定义为“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发展银发经济,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突破口,既能够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质,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安享晚年;又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具体而言,银发经济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核心,是涵盖产品、服务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范畴不仅包括直接面向老年群体的医疗、养老、文娱等服务,还延伸至为老龄阶段提前布局的“备老经济”。也就是说,银发经济并不只强调为老年人提供产品和服务,还包括为那些提前做养老准备的备老人群提供产品和服务。由此看来,银发经济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而且潜力巨大。
记 者:您提到“备老经济”这一概念,该如何把握其发展方向?
高成运:备老经济是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的经济活动,涵盖养老金融、健康管理、适老化改造等领域,是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通过提前规划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产业可持续发展,体现“有备而老”的理念。我国45—59岁的备老人群达3.37亿,该群体消费正从基础保障转向品质追求,消费能力较强,未来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我认为,推进适老化改造是发展备老经济的重点。像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家庭配备健康监护设备等,既能提升家庭养老能力,又能让家庭成员受益。形象地说,适老化改造既是给父母的时光礼物,也是备老人群为未来的自己撑起的“保护伞”。同时,备老人群愈加重视健康消费,2024年相关调查显示,在保健服务消费群体中,中年人占比51%、老年人占比25%,挖掘其消费潜力的空间广阔。此外,智能养老产品也是重要支撑,当前智能护理设备、养老机器人等已广泛应用,未来在大模型赋能下将更智能,为老年人带来更多便利。
记 者: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挑战,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也蕴含巨大机遇。您如何看待银发经济对我国未来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格局的影响?
高成运:银发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正从多维度深刻重塑我国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格局。
从经济结构转型视角看,银发经济已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增长引擎。我国银发经济规模持续增长,增速远超传统行业,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力量。相关研究表明,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30万亿元,凸显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产业发展层面看,银发经济正驱动产业升级与跨界融合,形成复合型产业链。智慧医养、融合消费、金融创新、适老科技、旅居康养等新业态不断涌现,产业链上下游通过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将从单一产品供给向“解决方案生态”跃升,有望催生出万亿级新市场。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银发经济本质是民生经济,可以助力我国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长寿红利”跨越。未来,它更加聚焦高精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推动老年群体消费需求从衣食住行向“诗和远方”升级,促进社会生态从生存保障向价值创造转变,将老龄化挑战转化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动能。
多措并举释放银发经济发展活力
记 者:随着我国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出生高峰的人口正逐步进入老年,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哪些新特征和新趋势?
高成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将持续快速增加且不断更新迭代。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新老年人”,他们的消费需求变化呈现出四个特征。一是向服务消费转变。消费结构从以衣食住行用等为主的传统物质性消费,向教育体育、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养生保健、交通通信等服务性消费升级。二是向品质消费转变。在消费关注要素上,质量好、功能全、性价比高的产品成为老年群体首选,单纯价格便宜的产品不再是关注重点。三是向网络消费转变。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老年群体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近4小时,超六成老年用户通过移动端网购,老年网络消费从线下转向线上成为新场景。四是向社交消费转变。近年来,老年人对紧密联系和社交方式需求日益旺盛,加之稳定的退休金等经济条件的保障,使他们更有意愿用于社交消费。
记 者: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为银发经济带来可观市场潜力。您认为,应该如何释放银发经济发展活力?
高成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是全球银发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聚焦老年群体多样化需求,激活消费动能,是发展银发经济的当务之急。
研究显示,我国老年人消费曲线呈“前端平稳、尾部翘起”特征:即60—70岁消费平稳,70—74岁略降后趋稳,85岁以上消费剧增(为老年阶段均值两倍,集中在健康医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次出生高峰人群正处在60—70岁间,较“老老人”更健康有活力,其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将带动旅游、运动、科技等多领域消费。
释放银发经济活力,应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引导消费观念,在尊重传统消费习惯基础上,积极培育新消费场景,通过体验式引导推动老年群体消费观念升级。二是推动供给侧精准适配,针对不同老年群体定制供给,如为低收入者提供高性价比基础保障产品,为健康活力老人开发品质体验服务等。三是构建消费信任机制,筑牢老年人消费安全防线,让老年人安心消费。这些举措可以有效激发银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记 者:您认为北京在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方面有哪些优势,又面临怎样的挑战?
高成运:北京发展银发经济优势显著。北京高净值老年人多、消费能力强,养老服务市场潜力较大。同时,北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发放高龄、失能补贴,建设匹配的养老设施等有效措施,对提升老年群体消费意愿产生了积极作用。此外,北京金融资源丰富,能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巨大“资金池”和多元融资渠道。目前,北京已逐步形成了以养老金产品为主体、政保合作项目为补充、多元主体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养老金融发展路径。
当然,北京在推进银发经济发展方面,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政策储备的有效转化有待完善。近几年,北京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政策跟进速度快,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但要防止新旧政策的冲突、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确保政策储备有效转化为银发经济发展推动力。其次,银发消费空间释放还显不足。北京地区居民整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银发消费基数大,但占居民消费“总盘子”比例还不高,需要进一步释放消费空间。再次,银发产业发展增速有待进一步提升。北京养老产业基础扎实、规模较大,但在京津冀区域中增长率优势还不明显,需着力增强自身发展驱动力。
积极谋划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记 者:当前,科技在推动银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北京在智慧养老、适老产品研发等领域领先全国。您认为科技如何更好赋能银发经济?
高成运:科技力量在赋能银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推动银发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模式,更好增进老年人福祉。因此,要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银发经济融合发展,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培育“互联网+”银发经济生态体系,促进新业态创新;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银发经济中的应用,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加强智能家居、智慧健康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形成“互联网+健康管理”的智慧健康医疗体系。此外,还应着力提升康复训练及康复促进辅具、健康监测产品、老龄服务监护装置、家庭服务机器人等适老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增强其实用性和安全性;支持企业面向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功能需求,定向研发辅助器具,满足老年人对安全性、舒适性和实用性的需求。
记 者:当前,养老服务领域专业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您认为,如何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才投身银发经济相关行业?
高成运:人才是推动银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而养老服务行业人才短缺是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一项针对全国13个省、区、市养老人才状况的调查显示,74.9%的养老服务机构存在人力资源不足问题,现阶段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以40岁以上人员居多,养老护理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此外,养老行业普遍存在福利待遇和社会认可度较低等问题。要吸引更多人才进入养老服务领域,需多方面发力。
首先,应从供给侧入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引导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对接银发经济市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加强涉老专业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将养老护理等急需紧缺职业纳入培训目录,进行定向、定岗式培训,解决养老服务人才特别是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其次,要畅通人才发展空间,支持养老服务机构医务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在相关职业技能大赛中设置养老服务等专项,为人才提供展示平台和晋升机会;提高相关人才待遇保障水平,坚持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原则,切实提升养老服务人才的薪酬待遇。再次,要着力强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岗位认同,加大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先进事迹和职业精神的宣传力度,提升职业尊崇感和社会认同度。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积极推动人口老龄化的国情教育宣传,引导更多人才投身养老服务等银发经济相关行业。
记 者:展望未来,您对北京推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建议?
高成运:目前,北京老龄化程度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积极方面看,这也给北京银发经济提供更多发展空间。未来,北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打造文化养老消费高地。积极发挥首都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养老产业与文化消费深度融合,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护理和心理慰藉,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依托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等阵地,助力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推出老年文化消费激励措施,建设老年友好型文化设施,打造老年文化品牌,提升北京在文化养老领域的影响力。
培育银发经济新质生产力。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技术攻关、示范应用等全链条创新体系,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引进养老领域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和优质项目,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加速老年用品、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等潜力产业的技术创新,谋划前瞻性科技攻关项目,打造银发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阵地。
强化老龄数据要素保障。推动老龄数据资源在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智慧养老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健全老龄统计调查制度,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深化开发利用,完善治理体系,构建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老龄数据资源体系,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构建以社区为核心的银发消费网络。社区作为银发经济的“毛细血管”,亟待激活下沉市场潜力。要强化社区基础设施,打造“一刻钟”银发消费圈,嵌入养老驿站、老年食堂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老年活动中心,提供助餐、助浴、医疗监测等刚需服务,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一站式”生活服务。
记者:陈 思
来源:《前线》杂志2025年第8期